跳到主要内容

053

二四四 离欲本生谭

(菩萨═行者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逃失之游行者所作之谈话。据传,彼于全阎浮提巡回议论,未遇反驳者,来至舍卫城,彼问:“谁能与予论议?”闻:“彼等正觉者能。”于是与多数之人相伴,来祇园精舍,质问于四众中说法之世尊。佛对彼之质问作答,更问彼:“一为何物?”彼不能答,起席而逃失。集于座之诸人白佛:“世尊!彼为世尊唯一句所制。”佛云:“汝诸信士!彼为我唯一句所制,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被予所制。”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迦尸国婆罗门家,达成年后,舍欲出家,入仙人之道,常住雪山地方。彼出山即住于恒河转弯处一市场街附近所建之树叶修茸之小屋。

有一游行者巡回于全阎浮提中,未逢有论议的反驳者,彼到着于此市场街问曰:“谁能与予论议?”彼闻菩萨之威光,与多数人相伴,来至菩萨之栖所寒喧交谈而坐。菩萨问彼:“汝饮泌入森林香之恒河水耶?”游行者为此一语所囚,曰:“何为恒河?砂为恒河耶,此岸为恒河耶,彼岸为怛河耶?”然菩萨向彼游行者云:“除砂与水、此岸与彼岸,何处有恒河?”游行者无智慧之言可答,起立而逃去。彼逃去后,菩萨即座为集合之草众说法,唱如下之偈:

    见物不能得     能得不见物

    思彼永流浪     不可得所求

    得而不满足     得愿而卑之

    人欲无有限     离欲我归命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游行者是今之游行者,而行者即是我。”

二四五 根本方便本生谭

(菩萨═婆罗门师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有迦帝之附近幸福林森林中时,对根本方便经 1所作之谈话。据传,彼时有通三吠陀之五百婆罗门,出家入于佛道,修学三藏,彼等为高慢心所醉,彼等谓:“佛唯知三藏,我等亦知三藏,如此佛与我等根本有何差异?”于是对佛亦不问候,与佛同等平行生活。某日彼等前来坐于佛侧,佛为说根本方便经,分该经为八段之阶级润饰而说 2。但彼等诸人无一了解。因此彼等自思:“我等思不及我等之智慧者,因而自慢,而今竟无一人了解,足证无人能及佛之智慧,佛之德实甚伟大。”自此以后制高慢心,如拔牙之蛇,温顺驯良。

佛于自己喜好期间,住于有迦帝,然后赴毗舍离,于瞿昙庙说瞿昙经,大千世界发生震动,比丘闻之,得阿罗汉果。说根本方便经后,佛仍住有迦帝中,比丘等集于法堂,开始谈论:“诸位法友!佛之威神力实甚伟大,彼婆罗门出家众,具如是醉于高慢之心,而为佛说根本方便经,使慢心顿挫。”适佛出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。”佛云:“汝等比丘!非只今日,前生我亦曾挫具慢心而昂头阔步者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某婆罗门家,达成年后,通三吠陀,为诸方闻名之师尊,教五百青年修学吠陀。此五百人等学问成就,一心向学,彼等云:“师之所知,仍只为我等所知者,无何变异。”于是高慢心强,不来师所,对师尊种种效劳,亦均怠忽。

某日见师尊坐于枣树之下,彼等思骗其师,以指弹树曰:“此树无心。”菩萨知为骗己,菩萨曰:“汝诸弟子!予有一问,欲问汝等。”诸人皆大喜悦:“尊师!试观予等之答案。”师尊于是出题唱第一偈:

    己与诸生物     有时同食尽

    生物食尽时 3     烧者亦烧尽 4

闻此质问之青年中,无一人能得了解。于是菩萨向彼等曰:“汝等对此问题不可思为吠陀中已有者,汝等思予所知者,汝等皆已知之无余,祝予与枣树同样。汝等不知之事尚多,予所知者尚不得知。与汝等七日期间,汝等且行,于此期间思此问题。”

青年一同礼拜菩萨,各各归还自己之家,七日之间,加以思考,对质问不得解答,彼等第七日来至师尊之处,礼拜师尊而坐。师问曰:“美好之诸青年!问题已解耶?”答曰:“不解。”菩萨再责彼等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人头有多数     生发形且大

    连于首之上     此中有耳稀 5

如此唱后向青年曰:“汝等愚蠢,只有耳孔而无智慧。”于是为之解此问题。彼等闻之曰:“师尊实甚伟大。”于是向师谢罪,克制慢心,奉仕菩萨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五百青年是今之比丘,师尊即是我。”

注 1 根本便经(Mulapariyayasuttanta)为中部经典第一经。

2 就同经分为凡夫(一)有学位(一)阿罗汉位(四)如来位(二)之八种,对此等之物与地水火风鬼神天人乃至涅盘共二十四种作如何思惟,依其说明思惟相异之态度,以八段之阶级加以润饰之。

3“生物食尽时”注中谓指阿罗汉。此阿罗汉超越时间,不受时之制裁。

4“烧者”为烧生物者,指烦恼而言。

5 头大生毛发与首相连,总无异处,唯众人不以耳闻,故无了解之头脑,说明智慧不足之意。

二四六 油教训本生谭

(菩萨═仙人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毗舍离附近重阁讲堂中时,对师子将军所作之谈话。彼于归依佛之次日,于食物中添肉供佛,尼干子之徒闻之怒而不悦,思欲害如来之名而非难曰:“沙门瞿昙对决定为供养自己所调理之肉 1,知之而食。”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议论:“诸位法友!尼干子到处非难云:‘沙门瞿昙对决定为供养自己所调理之肉,知之而与弟子共同而食。’”佛闻之云:“汝等比丘!尼干子非难我食决定供养所调理之肉,非自今日始,彼于前生即有非难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某婆罗门之家,达成年后,出家入仙人之道。为得盐与酸味之物,由雪山地方来波罗奈,翌日入都中托钵。然有某家主人,思欲窘此行者,招行者入于家中设座使坐,献鱼肉之类,于食事终了,自己亦坐于一面云:“此肉决定只为供养尊者而杀生调理者,恶业归于尊者,于我无关。”于是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打害杀行施     人无自制心

    如是取食物     人为罪所污

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杀妻儿行事     人无自制心

    智慧人食此     不为罪污染

菩萨如此为彼说法,即起座而去。

结分

佛述此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家主是尼干子,而行者即是我。”

注 1 依律食肉无罪,但决定为供养自己所杀生物之肉,则制定为不可受。

二四七 帕丹迦利王子本生谭

(菩萨═大臣)

序分

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迦留陀夷长老所作之谈话。某日,二大弟子解释了某一问题,比丘等对二长老赞美。迦留陀夷长老坐于一同之中,卷唇相讥 1曰:“彼等与我等同为一无所知。”长老等见此,起身而去,一座散会。法堂中比丘等开始议论:“诸位法友!迦留陀夷非难二大弟子,卷唇相讥。”佛闻之曰:“汝等比丘!迦留陀夷卷唇相讥他人之一无所知,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已如是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为王俗事圣事之大臣。王有一王子名帕丹迦利,具愚钝之质,懒惰之身。后国王死,大臣等为王举行葬仪,并就王子登位事互相商谈,并以此事通知王子。

菩萨云:“王子愚钝懒惰,先行试验而后登王位。”于是大臣等设法庭,王子坐于其侧。主持裁判事件而裁判故作不正,使物主误取,向王子问曰:“我等之裁判是否正确?”王子则卷唇相视。菩萨自思:“王子贤明,对我等不正之裁判,王子已知。”于是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帕丹迦利有智慧     于一切物有胜光

    是故彼示以卷唇     彼更有所见地耶?

后彼等又设法庭,就其它事件作正确之裁判,问王子曰:“大王以此为正确之裁判耶?亡而王子再又卷唇相视。菩萨知其暗愚,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不知义不义     不知利不利

    除卷唇之外     彼一无所知

大臣等知王子之愚,即使菩萨继承王位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帕丹迦利是迦留陀夷,而贤明大臣即是我。”

注 1“卷唇”(ottham bhangjati)轻蔑他人时口作歪状。

二四八 紧祝迦喻本生谭

(菩萨═国王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紧祝迦喻经 1所作之谈话。有四人之比丘赴佛所请教业处 2,佛为彼等说之。彼等得业处,各各回至自己之住所。其中一人得六种触处,达阿罗汉果,一人得五蕴,一人得四大,一人得十八界达阿罗汉果。彼等于自己开悟之处,以各自不同之点白佛。

此处有一比丘起如下之疑问:“依此等业处趣向之涅盘乃唯一之道,何以均得阿罗汉果?”彼以此问佛,佛云:“比丘!汝与见紧祝迦之兄弟无异。”“请世尊为我等说明。”佛应比丘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王有四位王子。彼等一日唤御者:“御者!我等欲思见紧祝迦,请使我等见紧祝迦树。”御者:“谨遵台命,予使王子得见。”然彼不使四人一时得见,先伴长子乘车赴森林中,御者云:“此即紧祝迦树。”彼使王子见树株发芽之时。一人得见树叶之幼时,一人得见开花之时,一人得见结实之时。其后王子四人会聚一处,开始议论紧祝迦为如何之物。一人云:“如柱之燃烧之状。”次者云:“如尼拘律树之状。三者云:“如肉片之状。”四者云:“如尸利沙澍之状。”彼等于互相所言之他物不能满足,同往父亲之处:“父王!紧祝迦树为如何之物?”“汝等如何说明?”于是各自按自己之说明语王,王曰:“汝等四人皆见紧祝迦。”然唯为御者所示现之紧祝迦,汝等并未加以区别讯问:‘紧祝迦此时如何,紧266 祝迦彼时如何?’因此汝等始起疑问。”于是王为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总见紧祝迦     汝等何故疑

    就一切场合     未问御者故

结分

佛示此理由:“汝等比丘!恰如四人之兄弟,不作区别质问,就紧祝迦树而起疑问,如汝等对此法而起之疑问相同。”现等觉者唱如下之偈:

    以一切智慧     不能悟法者

    彼等就法疑     如疑紧祝迦

佛述 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波罗奈王即是我。”

注 1 紧祝迦喻经(Kilhsukopamasuttanta)出自巴利相应部经典(巴利圣典出版协会本卷四一九一~一九五页),汉译见杂阿含经卷四三,第一二经(大正藏第二卷三一五页b)。

2 业处(Kammatthana)通例译为业处,日译为“公案”,比丘等退居静处坐禅时,对其观想之目的物或问题而集中心力,例如对十遍处、十不净、四谛、三十二分身及其它以下所记六触处、四大、五蕴、十八界所作之观想。

二四九 萨罗迦猿本生谭

(菩萨═商人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大长老所作之谈话。据传长老使一少年出家加以虐待使之度日,沙弥不堪虐待而还俗。长老去向少年劝说:“少年!汝之衣钵为汝之物,予之衣钵,仍将与汝,汝来出家。”彼云:“予不出家。”然几度被劝又再出家。

彼由再出家之日起,又受长者之窘,彼不堪虐待,又再还俗。以后几度劝解,彼云:“予在之时,汝不能忍耐;我不在时,汝亦不能立行,汝请归去,予再不能出家。”少年拒绝出家。比丘等于法堂中开始议论:“诸位法友!彼少年实为聪明伶俐之人,彼彻知长老之心,不再出家。”适佛出问曰:“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。”佛云:“汝等比丘!少年之聪明伶俐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已如是,彼一度见他人之过,即不再接近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某居士之家,达成年后,贩卖谷物以维生活。彼处有一弄蛇者,彼养一猿,使之作艺,饮以药物,使之弄蛇,如此以维生活。适当波罗奈祭日,弄蛇者思至祭场一游:“请为予看照数日。”将猿交付商人之手。祭日往游第七日归来,问菩萨:“猿在何处?”猿闻主人之声,急由谷物仓中出来,而弄蛇者竟用竹板击猿之背,牵至园中,缚于一处,自行就寝。猿知弄蛇者就寝,自解其网,逃登庵罗树上,食已熟之庵罗果实,其核坠落弄蛇者体上。彼醒,目上视见猿,彼思:“以甘言骗之,使由树降下捕之。”彼欲将猿引诱出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汝为我之子     亦为我家主

    汝由树降下     我等今还家

猿闻之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汝素轻视我     汝用竹笞我

    我乐庵罗林     汝任意还家

猿离彼处,入森林中,弄蛇者心甚不快,归家而去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猿是沙弥,弄蛇者是大长老,谷物商即是我。”

二五○ 猿本生谭

(菩萨═仙人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某性质虚伪比丘所作之谈话。彼之虚伪性质,比丘之问遍知,于法堂之中开始议论:“诸位法友!某比丘于说烦恼出离之道入佛之教出家,仍勤劳于虚伪。”适佛出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。”佛云:“汝等比丘!此比丘具虚伪性质非自今日始,前生亦同样如是,彼生而为猿,由喜近火之理由,为骗人之事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迦尸国之婆罗门家。达成年后,生子能各处奔跑之时,妻忽亡故,菩萨协抱其子入雪山地方出家,入仙人之道。其子亦为一少年苦行者,住于木叶修葺之家中。雨季来临,大雨不断,频降不止,一猿寒冷难堪,切齿战栗行走。菩萨持大小焚火,坐于椅子上,其子为其擦足而坐。此猿则着已死行者之上下皮衣,由左肩至右腋下披黑羚羊之皮,携天平捧与水瓶,伪装仙人之状,为欲当火,立于户端欺骗于人。少年行者见之:“父亲!行者一人,难耐寒栗而立,唤彼前来,当火取暖。”少年劝父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自制克己乐仙士     为寒所恼立门端

    我欲使彼入我家     使彼一总离寒苦

菩萨闻其子之言,起而视之,知其为猿,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此非乐仙士     树间绕走猿

    损物坏物者     彼来破我家

菩萨言毕,取火胁彼追赶,彼逃往己所不愿入之森林中,再不来菩萨之处。菩萨得神通与禅定,少年苦行者使闻遍处定之预备修行法话,彼亦得神通与禅定,父子二人均修行禅定不怠,得成生于梵天界之身。

结分

佛云:“汝等比丘!此比丘之虚伪性质非自今日始,由昔日即已如是。”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之理竟,有者达预流,有者达一来,有者达不还之果──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猿是此骗人比丘,子是罗喉罗,父即是我。”